聆聽老靈魂-長者藝術創作計畫 /鄭琬蒨 

《聆聽老靈魂-長者藝術創作計畫》源起於2018年夏天,那是外婆離開的隔一年。

外婆的離世,讓原本個性開朗的外公獨自面對孤單的生活,我開始體會到家人逐漸老化的身軀和老年人的照護問題,我時常想起外婆沒戴假牙時說話的語調,還有外公隨口哼唱的日本歌,聲音和音樂在我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們讓我心靈富足、享受孤獨。因此,《聆聽老靈魂-長者藝術創作計畫》以聆聽喚醒「記憶」和「家」 的聲音,透過聲音採集、街頭攝影、肢體開發、老歌曲、老照片、藍曬圖、夢境回想...等內容,帶領長者從深遠的回憶中探索內心情感,進一步連結他人與社區,透過生命經驗,進行群體創作。

今年五月份,計畫團隊來到新富町文化市場,期望從在地長者的故事和團隊藝術家們的創造力,激發出不同世代的火花,重新聽見萬華的聲音。萬華具有豐富的產業類別和歷史文化背景,此區域的老年人口比例高,在公園常看到許多長者圍在一起下棋、聊天。參與此計畫的學員雖然背景多元,但皆與萬華有著深厚的連結,有的是小時候在萬華長大、因為尋根所以再回來家鄉走訪、住在三水市場旁50幾年的老鄰居、華西街出身的文史導覽員、或是喜歡藝文活動的老住民們。

《走走拍拍玩藍曬》工作坊,學員國小畢業照。

大家人手一台錄音機,錄下自己喜歡的聲音。聲音藝術帶領者:謝奉珍(右一)、鄭琬蒨(右二)

從記憶裡的那首歌開始

我們唱起喜歡的歌,一起從歌詞和旋律中回到過去。阿嬤拿起先生手抄的歌詞本,唱著《岸壁の母》並緩緩說出日本空襲所帶來的恐懼。大姐唱著失智老母親年輕喜愛的《望春風》,說起她來到萬華尋根、為了重新理解父親與母親的心願。住在華西街的大哥分享了《酒空成仔的彼條歌》,台語歌詞中貼切描寫了社會底層的辛苦,以及人們對於貧窮的感嘆與無奈。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首屬於自己的歌曲,音樂成了最好的跨世代產物。

萬華茶街的常民光景

由眼睛帶領,看見過往存在的場景

從三水街走向剝皮寮的街拍工作坊中,攝影師周志勳在萬華的街拍行動已維持了十幾年,他的照片不僅記錄了新富市場的改變,也看出萬華人的氣味和溫度。這天,阿公阿嬤們拿起相機,在街道中找尋充滿特色的角落,柯大哥刻意捕捉各種攤販的表情並說道:「現在的攤販都看著手機或平板顧店,從前才看不到這種景象呢!」。而90歲的呂娥阿嬤在路途中道出了各個舊址與回憶,站在剝皮寮翻新的木門前,她提起這裡曾經是一間麵店,小時候的她經常提著桶子來這裡幫她阿嬤買麵,「那時候我的身高比爐灶還矮哦!」她靦腆的說著。一邊漫步,一邊聽著大家談起以前的光景,彷彿像閱讀一本行動有聲書一樣精彩。

呂娥阿嬤拿起相機拍照,這是她記憶中麵店的場景

由聲音帶領,發現市場的迷人之處

相鄰的東三水街及新富市場成了大家的創作挖寶點,對於這群長者而言,菜市場除了是常民日常買菜的聚集處,各家攤販也承載了歲月的痕跡。阿公阿嬤們拿起錄音機,錄下熟悉的叫賣、剁雞肉、清理攤台、刮魚鱗、數錢幣...等各式各樣的聲音,我們也從攤販口中聽見了做生意的辛勞、歷代傳承的故事,也聽見了時代改變的無奈。有位大姐在市場裡遇見了她母親以前都會買的雞肉攤販,在熟悉的聲音中,時間彷彿倒轉,讓她回到了從前。

 其中一位工作坊參與者正在市場裡採集賣魚丸攤販的聲音     

三水街賣自助餐的阿姨一點都不膽怯地看向鏡頭

短短的一個月,我們在萬華遇到了許多美麗的老靈魂,透過長者的眼睛和耳朵觀察這座城市,從他們的生命故事體會到每個人都是瑰寶。而老城市裡的聲音和氣味逐漸地在消失,我們必須盡力保存下來、最美、最重要的風景,就是這群擁有「萬華記憶」的人。

相機捕捉到三水街正在準備拜拜的阿嬤美麗的笑顏

文/鄭琬蒨
在台北生活的屏東人、聲音藝術與音樂創作者。以田野錄音、聲音拼貼和物件聲響作為創作和表演元素,作品反映聲音與環境、文化、記憶、地域的關係。現為《聆聽老靈魂-長者藝術創作聚落》計畫主持人與帶領者。
攝影/周志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