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給平常人看得懂的青山王遶境

2019/11/14

每年農曆10月23日是艋舺地區的大事,也是靈安尊王的生日。在過去醫藥還不發達的年代,傳染病一直都是民間最大的恐懼,透過遶境的習俗,含有硫磺的煙火能夠消毒街區,敬拜神明的過程更能安撫人心,艋舺大拜拜-青山王遶境也循著這樣的原因而起。

圖:青山王神轎。

看遶境的小撇步
青山王遶境已被列為重要的無形文化資產,每年暗訪在農曆10月20日至21日晚上,10月22日則為白日遶境,為什麼會分晚上暗訪和白日遶境呢?青山王具有司法神的身分,雷同城隍爺的信仰,而暗訪就如同警察抓小偷一樣,晚上由青山王帶著部屬上街掃黑、抓鬼、除病,隊伍包含軒社、神將、八將及信眾的隊伍,穿梭在艋舺的大街小巷,相較日訪雖然隊伍較短,但卻能感受到不同遶境的氛圍。通常第一天暗訪的區域是東、西園區,第二天暗訪則從青山宮出發,先到龍山寺後往艋舺清水祖師廟前進,最後在西門町天后宮結束。選擇最佳觀賞的位置當然也很重要,陣頭拜廟在大廟固然精彩,但位於西昌街艋舺地藏王菩薩廟卻鮮少人道,相對也較少民眾聚集,想看八將了得的一身武藝,在這卡位準沒錯。 


說到八將,很容易與八家將混淆,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裝扮、身段與民俗信仰的淵源可說是大相逕庭,當然也與官將首完全不同。八將可說是臺灣最在地的將團,是在臺灣這個土地慢慢演變出的一種將團文化,身分是司法神明旁的家臣,由青山宮裡看到的枷鎖將軍轉化而來。枷鎖原先就是犯人的刑具,在某種程度上像是行刑的劊子手,他們手拿各式刑具,臉譜不如八家將的複雜,主要分為紅色與綠色的裝扮,小露獠牙,共八人組成將團。然而將團中有一人非八人的編制之內,是可愛的引路童子,手抱葫蘆的小孩在八將隊伍正中央,協助八將和青山王開路,相較其他八將而言顯得特別有趣。行進隊伍中,也會看見開臉譜的成員,而不列在八將團內的通常是所謂的將腳,也就是八將的小跟班,多半是一般信眾還願,請示神明後協助八將遶境,就不具有特別的身分或功能性。

圖:左右為八將,中間為引路童子。

官將首是地藏王菩薩的左右護法,主要源於新莊地藏庵,又稱為增損將軍。將團的組成最早只有增將軍與損將軍各一位,發展至今,將團的編制已擴大為一名損將軍與數位的增將軍。區分八將與官將首的不同,在於臉譜上的差異,以及官將首中位者為拿著三叉戟的損將軍,而八將是引路童子。最後,常與八將混淆的八家將,主要源於福州地區,已經有三百多年的歷史,相傳是五福將軍下的兵將、侍衛而非判官下的劊子手,拜廟的身段較八將為清秀。

 

經由文史工作者尹德根細膩的解析後,我們可以認識到八將、官將首與八家將的差異,下回青山宮遶境時也別忘欣賞八將們的身段;此外,身為將團的成員,從下午開完臉譜後就不能進食,只能補充水分,而遶境往往會持續到凌晨兩三點方能結束,支撐他們走下去的動力,不只是受神明的眷顧,信眾及民眾的參與和注目也是支持他們的動力之一。

 

車拚的軒社們
軒社通常排列在遶境隊伍最前面,吹奏著熱鬧的北管樂、引領著神將,在不同軒社輪替後,壓軸才會是八將與青山王。青山王遶境中主要由三大軒社:鳳英、義英、義安所負責。各軒社看似合作,卻在遶境隊伍中各自較勁,表現在精緻的風帆(類似軒社的招牌)刺繡、神將的衣著、樂曲等,這些細節都是值得觀賞民眾細細品味的地方。鳳英社的北管樂隊受到京劇的影響,曲調柔和優美,彷彿融入了絲竹之聲,而他們引領文武判官的神將,是隊伍中最古老的兩尊神將,同時也負責隊伍中的陰陽司;義英社的范謝將軍較為中規中矩,但在日治時期卻多次到日本參加展覽與表演,是隊伍中出國過的神將呢!義安社的范謝將軍擁有著帥氣的鬢角,那可不是他們的眉毛,拜廟中彼此還會勾肩搭背,可說是義安社的最大特色。各軒社神將們會隨著北管樂到廟前進行,三進三出的拜廟儀式,外加各軒社不同的巧思,形塑出北部遶境特有的傳統。


圖:暗訪時的隊伍,文武判官神將

有看過神將脖子掛著一串串的麵包嗎?有人說他古早味的貝果,正確的名稱是「鹹光餅」,是司法神遶境時會看見的食品。鹹光餅的由來可追溯到戚繼光將軍行軍打仗時,為了讓兵將們能夠快速補充體力,便想到把麵食一個個圈在脖子前面作為軍糧,逐漸演變成遶境的神將、八將也都會配掛,信眾們也可以跟遶境隊伍拿鹹光餅,吃了保平安。靠近三水街一代賣傳統糕餅、祭拜貢品的店家,在平時也都會提供鹹光餅,口味不盡相同,有些鹹光餅很接近小時候蘋果麵包的口感,但不論如何改良,都仍保有傳統的滋味。

 


圖:義安社范將軍,帥氣鬢角的特色,以及懸掛的鹹光餅。

遶境進行式
一場遶境活動所耗費的不只是金錢,更是密集的勞力。爐主是由多人一同競爭,看誰能獲得青山王最多聖筊就能當選爐主,而其他人都是遶境的頭家,在遶境的路程上設紅壇敬拜青山王。近年來青山王遶境也面對了不同的問題,台北廟宇遶境的習俗已與現代人的生活有所脫節,加上民俗信仰傳承上的困難,也導致各軒社面臨後繼無人的狀況,但不論是廟方、在地民眾、文化專家等都不希望青山王遶境成為紙上或影視的文獻。觀察近十年來青山王遶境,也隨著時代演變,愈來愈精緻、現代化,融入了相當多新穎的元素,從過去只有傳統軒社主辦的青山王遶境,近年所組成的青山會也逐漸被老一輩的人所接受,開始加入遶境的隊伍,廟公也與公部門合作將遶境作為行銷臺北重要的文化節慶,單從參加的民眾就可以得知一二,過去多半是熱愛民俗活動的民眾參加,但逐漸有愈來愈多非本地的觀光客參與,甚至有外國人也深深被遶境的魅力所吸引。支持遶境的背後不只是公廟以及愛好者,更需要仰賴人們對於此信仰的支持。每年仍遶境期間少不了晚上擾人的鞭炮聲,以及打亂了萬華交通的民怨四起,但廟方與軒社們也極力想要調整、協調在地民眾,使遶境活動好還能更好,讓傳統習俗與在地能夠有共榮共處的生活方式。

2019年青山王遶境,將在11月16日至17日舉辦暗訪,11月18日舉辦日訪,想一睹臺北至今最盛大的遶境活動千萬別錯過,若在廟方的同意之下,以一名隨香客參與遶境,想必那樣的經驗是更加不同。

圖:艋舺青山宮遶境時內部樣貌

文字/ 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
訪談對象、圖片 / 尹德根
文史工作者,現任職於基隆崇右影藝科技大學,常於基隆北海岸地區進行民俗文化、地景環境之調查評論及活動記錄,跟隨青山王遶境已有數十年,熟知其整個遶境變化與遶境儀式;其部落格「跟我自己去旅行」於2007年起開版,記錄台灣各地廟會及文史主題,為早期愛好民俗文化者所熟知的部落格(https://reurl.cc/o8jK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