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路學】菜市場的現地手作:麵粉袋的故事|第一講 食代變遷記

 本活動目前未開放報名(尚未開始或已截止)。
【手路學】菜市場的現地手作:麵粉袋的故事|第一講 食代變遷記
2017-11-25 14:30   至   16:30
2017-11-04 10:00   至   20:00

系列主題介紹:麵粉袋的故事

站回歷史上的分歧點,才發現每一種選擇都可能走向不一樣的今日。
向以食米為主的台灣,在戰後的一、二十年間,從家庭的餐桌到學校、軍隊的打菜用膳,都開始吃起麵食,是什麼原因導致飲食習慣的轉變?時代背景、政策選擇及社會的變化如何讓麵粉佔領我們的胃?
本系列課程將以小麥為例,微觀東三水街市場及其周邊,安排課堂講授討論與實作參與,系列性呈現多面向的議題論述,橫向解析食糧與社會的關係,剖面體現生產體制的上下游介面。

課程介紹

多吃麵食可讓女人白波波、幼咪咪?如果吃麥當勞漢堡和薯條一千年,我們的頭頂還可以冒出金色的頭髮?曾幾何時,吃麵的好處口耳相傳,不僅會身強體壯,部分甚而強調具有「療效」和「生物進化」的功能?
食麵文化的形成,不過是這短短數十年間的事,但細細爬梳過往,即發現飲食文化的養成並非偶然。1950、60年代究竟發生了哪些事件,影響了飲食習慣?台灣的農糧體系又在這數十年間迎來了什麼挑戰?

講師介紹

劉志偉
嘉義縣人力發展所所長、臉書粉專【文青別鬼扯】版主、紐約州立大學賓漢頓分校社會學博士。平日在嚴肅的農糧政策和農業發展研究內打滾,閒暇時則以探勘台灣農業的趣事軼聞為樂,擅長挖掘不為人知、光怪陸離的鳥事。作品《美援年代的鳥事並不如煙》曾獲第37屆金鼎獎最佳非文學圖書獎。

課程資訊

時間
11月25日(六),14:30-16:30

地點
巷仔內教室

課程流程
14:20-14:30 報到
14:30-16:30 課程講授與討論

課程費用
每位350元

延伸閱讀

劉志偉(2013)。《美援年代的鳥事並不如煙》。台北:啟動文化。
劉志偉(2011)。〈國際農糧體制與國民飲食:戰後台灣麵食的政治經濟學〉。《中國飲食文化》7卷1期:1-60。

相關連結

◢全系列報名◣
同時報名全系列三講課程,享優惠價(名額有限,額滿為止;分次報名單講者,恕不享有此折扣)
➔前往全系列報名頁面

◢單堂報名◣
12/09|第二講|數十年如一日的製麵工法
12/23|第三講|緜延三代的糕餅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