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富共學 x 文資學院】與老房子共生
活動介紹
一棟老房子能夠延續空間使命,必須要透過經營者為老屋細心修復、梳妝打扮,多方思考空間的各種可能性,在不傷害昔日建物又能兼顧當代使用需求之下,重啟大門持續營運。
「與老房子共生」系列論壇分為三大主題講座,由清華大學榮芳杰副教授擔任系列論壇主持人,每場講座邀請兩座老屋的主人,一同談談老屋與地方共生、修繕歷程、經營精神傳承,以及產業再現成為地方故事館的使命。探討文化資產再生如何能與地方生活共榮,提供給一般民眾、潛在的未來經營者、正在第一線經營者作為交流與參考,進而連結成共好網絡,一起精進文資再生的經營之道。
主持人介紹
榮芳杰
現為國立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合聘副教授。研究專長為文化資產管理、文化資產教育、世界遺產研究等領域。身兼財團法人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董事、臺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臺灣文化資產學會、臺灣建築史學會等組織的理事。目前同時擔任各縣市政府文化資產審議委員與諮詢委員,努力成為一位拉近民眾與文化資產場所之間距離的傳教士。
活動流程
14:00-14:15 開場
14:15-15:35 專題演講一
15:35-15:45 中場休息
15:45-15:50 開場
15:50-17:10 專題演講二
17:10-17:40 主持人、講者綜合座談
17:40-18:00 觀眾Q&A
論壇場次
場次 |
第一場 | 第二場 | 第三場 |
場次名稱 |
私有老屋的修繕奮鬥史 |
承襲老屋精神的創新經營 |
再現老屋的產業與故事 |
論壇講者 |
瓦豆.光田 / 江佶洋 |
恆春信用組合 / 王重喬 |
臺紅茶業文化館 / 羅一倫 |
論壇時間 |
9/12 (六) 14:00-18:00 |
9/19 (六) 14:00-18:00 |
10/17 (六) 14:00-18:00 |
※ 本活動費用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補助,無須另行付費。
場次介紹
【第一場】
私有老屋的修繕奮鬥史
老屋修繕大不易!大稻埕醫生館與大溪秀才的家,歷經老屋修繕再利用之後,積極投入地方事務或老屋諮詢出診服務,重現百年私宅天光。本講座邀請兩位老屋主人分享修繕的心路歷程,展開老屋修復後走上社會影響之路的對話。
論壇時間|9/12 (六) 14:00-18:00
論壇地點|新富町文化市場 巷仔內教室
人數限制|40人
報名連結|https://bit.ly/3fPm4Iu
論壇講者|
瓦豆.光田 / 江佶洋
「如果建好了,他就會出現」—電影Field of Dreams 。
近百年的街屋有著家族60年的記憶。也許是為了不要給阿公漏氣;也許是世界走了一遭後還是覺得大稻埕最美。於是他再次推開塵封多年的木門,站在滿布歷史塵埃的老診所裡,阿公泡茶抽菸的往事一一浮現。
位於延平北路上二樓,閩南式街屋房子,原是外祖父的牙醫診所,現在是燈光設計團隊的工作室。保有窄小的木門、高聳的樓梯,我們來到的是沒有日光燈管刺眼,而是精心設計色溫的老屋。木櫃仍擺放著舊齒模和設備,櫃後展示著老舊卻令小朋友驚嚇的看診椅,整個空間凝聚著對阿公的思念,而那張留給阿公的辦公桌,一直是這空間最令人感動的畫面。
江佶洋,出身大稻埕的光影創作者,關注人在空間中的行為與光的關係,致力於降低無意義的照明手法,抑制能源耗損,創造環境友善與永續設計的優質光環境。盼能用臺灣人習慣的光找到那盞獻給臺灣人的燈。
蘭室 / 鍾永男
「有人說老房子會自己挑主人」
2014年的六月二四,正巧遇見「蘭室」大門打開,於是開啟了團隊與蘭室的緣分。一群來自四面八方,有著不同專長的朋友,建築師、古蹟修復師、大學教授、科技業者、業餘畫家、社區營造老師等,因緣際會成了蘭室的新主人。大家有志保存老房子,構想著如何再利用這棟充滿時間與文化厚度的老屋,於是一同去日本見學,走訪老街區學經營,並一同分享對文化資產保存再利用的想法。他們適時的出現,讓在此住了近六十年的前任屋主,放心地將蘭室交給他們,希望延續這棟老房子的生命,於是承載著百年歷史的「蘭室」選了新主人。
鍾永男,開業多年的建築師,早期以住宅建築及學校建築設計為主要業務,近年致力於老屋、老聚落保存再利用的研究與實踐。多年前改造並經營日式老宅,成為結合事務所與咖啡廳異業合營的老屋再利用新模式。
【第二場】
承襲老屋精神的創新經營
老屋原有空間機能或許因時代的變化已不符合現代人所需,而逐漸脫開與當地人的生活。此次論壇將由老屋現役經營者,談談如何承襲與呼應老屋當初設立的場所精神,使老屋空間再度成為地方鏈結點,以複合且具彈性的創新經營模式,扶助地方人口,孵育新興產業,共榮且共生。
論壇時間|9/19 (六) 14:00-18:00
論壇地點|新富町文化市場 巷仔內教室
人數限制|40人
報名連結|https://bit.ly/3gSewGw
論壇講者|
恆春信用組合 / 王重喬
信用組合的空間是一棟成立於1915至1918年的日治時期銀行建築,空間名稱延用的就是當初原有的名字。
建築本身的構造是由當地的咕咾石疊砌而成的石造承重牆建築,進門左邊會看到吧台及廚房,樓梯轉角有一個鑲著日本大黑天福神、百年不曾開過的老保險箱。餐飲座位與販售空間中,帶著屏東戲院退役的老放映機,呼應著恆春小鎮電影街的痕跡。分時共生是空間經營的理念,早中晚三個時段,有著酒吧、咖啡廳、旅館等不同的空間使用方式,延續著信用組合的理念,緊密接連著恆春小鎮之間的關係。
王重喬,信用組合共同創辦人、喬楚設計有限公司負責人。2007至2014間於郭旭原建築師事務所擔任專案建築師,2015年創立喬楚設計並與林毅璋建築師在恆春半島合作一系列旅宿建築及空間設計,2017年與四位友人以分時共生理念在恆春創立信用組合品牌,進行老屋活化新生的嘗試,並持續探討空間與半島自然環境、恆春古城、舊建築之間的關係與可能性
合習聚落 / 林峻丞
合習聚落是甘樂文創在三峽經營的工藝與糧食實踐基地。
2016年底因緣際會在三峽老街旁找到這間擁有70年歷史的愛鄰醫院,透過甘樂文創和台灣城鄉永續關懷協會的共同策劃,結合本埠設計 B+P Architects打造禾乃川國產豆製所社區良食店舖,發起群眾募資籌建三峽社區青少年的職能培育學校—「青草職能學苑」,打造弱勢青少年的職能探索場域,賦予逆境少年找回生命的力量。
過去,愛鄰醫院在三峽醫治好許多鄉親的病痛。儘管醫院已不復在,但現在透過社區的力量延續老醫院救人的精神,拯救更多青少年的未來。
「共同學習」是合習聚落的核心精神。合習從學習的臺語發音取得靈感,透過合習聚落串連社區資源,讓工藝職人、良食店鋪、社區學校和企業夥伴彼此合作,建構一個社區支持系統,發展社區產業和培育青少年獨特職能。
林峻丞,甘樂文創的創辦人,十年前回到三峽的返鄉青年。大學只唸半年即決定休學進入職場,於2010創立「甘樂文創」將百年老屋活化再造,轉變成在地藝文空間、食堂與藍染教室,投入藝文與聚落發展等工作,長期關注社區弱勢兒童議題陪伴成長,深耕三峽的十年間,一步步建構起社區的支持系統。2015年更創辦小草書屋,2018年改造老醫院空間成立青草職能學苑,專門陪伴三峽地區弱勢孩子,學習技藝,為孩子們創造夢想,讓他們擁有力量改變未來。
【第三場】
再現老屋的產業與故事
一棟老房的存在,描繪著傳統產業史;一件機具的轉動,訴說著地方記憶。社會生活型態與產業結構隨時代更迭,傳統產業該如何在時光洪流下找到新契機?本講座將探討傳統產業如何藉由充滿故事性的老屋空間重啟大門,返鄉的下一代又如何肩負凝聚居民意識的使命,再現傳統產業之於常民生活的重要性議題。
論壇時間|10/17 (六) 14:00-18:00
論壇地點|新富町文化市場 巷仔內教室
人數限制|40人
報名連結|https://bit.ly/2XK514s
論壇講者|
臺紅茶業文化館 / 羅一倫
茶是臺灣之寶,百年來曾經是這座島嶼最重要的外銷物產,關西是北臺灣茶產業重鎮,臺灣紅茶公司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地方產業之一,見證製茶產業的過去與現在。2005年成立臺紅茶業文化館,以關西茶廠為載體,從獨特的老茶廠角度出發,以地方歷史傳承為起點,兼具茶產業館及地方文化館之雙重展示功能,期許文化館就像一扇窗,讓臺灣看見世界茶,讓世界看見臺灣茶,努力成為「關西的客廳,地方文化的大門」,傳承臺灣百年來茶產業的歷史記憶。
羅一倫,臺紅茶業文化館館長、行政院客委會諮詢委員。出生於新竹製茶家族,成長於關西老茶廠,以研究茶歷史脈絡與茶文化為興趣,2005年創立臺紅茶業文化館,透過老茶廠舊有空間再利用,賦予老廠房新生命,從傳統根基出發,見證百年臺灣茶業發展,呈現獨特質感的臺灣茶文化內涵。
晉發米穀商店 / 許明揚
西元1872年,楊家第一代祖先自泉州晉江飄洋過海來臺,落腳新化。「自晉江來臺發展」便成了「晉發」米店店名的由來。老店從最初的手工磨米,至後來增設、至今已有百餘年歷史的碾米機,都象徵著過去米食文化的盛行。晉發米穀商店至今148年的歷史,承載了這條街區居民的生活與情感連結,維護經營這間米店,本質是守護著這條街區人們的生活記憶,乃至臺灣的米食文化傳承,肩負起教育、傳承及臺灣文化的啟發。
許明揚,原為大學教育計畫執行者,2009年臺灣發生莫拉克風災後,便決心投入社區營造工作,並以社會企業型態,創立社區營造之事業,並結合地方組織運作,建構地方創生系統,以推動特色小鎮老屋文化保存與地方創生工作。
注意事項
- 因應新冠肺炎防疫,參加者須遵守活動場地之防疫規定,請自備口罩並全程配載、量測體溫、酒精消毒。
- 因場地空間限制,主辦單位將於活動前進行出席調查,請自行留意信箱並務必回覆,活動參加名單將依出席調查結果為準,如有釋出名額將由候補名單遞補,額滿為止。
- 主辦單位可依個人資料保護法使用報名者資料於本活動連絡事宜、計畫報告等。
- 本活動將進行拍攝錄影錄音,參加者皆視為同意無償配合辦理單位運用影音、照片、文字、成果文宣品等資料,作為營運推廣、紀錄使用。
- 活動場地內無設置飲水機,請自備飲用水,敬請配合與見諒。
- 主辦單位保留活動調整之權利。
指導單位|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學院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