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富共學 x 文資學院】我家也有博物館

【新富共學 x 文資學院】我家也有博物館
2020-08-30 10:00   至   2020-09-06 17:00

活動介紹

面對家中長輩留下大量的物件或資料該如何整理?並將重要的資訊紀錄下來,寫出完整的物件故事或家族歷史?

不同於博物館裡的文物,居家文物通常與個人生命史或家族史息息相關,並具備明確的時空與歷史脈絡,是個人與家族記憶重要的物證與連結。居家文物的價值不一定要非常昂貴、年代久遠,或是傳家之寶,它可能只是一件個人物品,卻是意味著對你很重要的珍品。透過紀錄與保存居家文物,可以對物品本身,甚至是你的家人和你自己帶來新的理解與價值;同時,培養民眾對有形文化資產與家庭記憶傳承的認知,使文化資產保存觀念普及化。

 

合作策劃單位介紹

關於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簡稱臺史博)的故事,就從古都臺南、深具臺灣歷史意義的「臺江內海」開始。從十七世紀以前,臺江內海一帶就已吸引東、西方人陸續前來貿易,直到清領時期才因河流沖積、改道等環境變遷而逐漸淤塞成陸地。 為了讓民眾認識土地與多元文化,進而珍愛家園、認同臺灣,建立居民共同體意識,臺史博透過研究典藏,保存了臺灣的歷史文化資料,讓現在和未來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居民能體會臺灣的歷史文化,拓展開闊的族群與文化視野,增進彼此瞭解、相互尊重。

 

體驗營系列場次

系列場次

第一場 第二場 第三場

場次名稱

打開家族記憶史:居家文物研究整理篇

記憶堆疊成空間:木質家具清潔篇

從面連結線與點:平面紙質可控濕保護篇

活動時間

8/30 (日) 10:00-17:00

9/5 (六) 10:00-17:00

9/6 (日) 10:00-17:00

※ 本活動費用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補助,無須另行付費。 
※ 歡迎全系列參與,各場次活動亦可個別報名。

※ 課程材料、特殊工具由主辦單位準備,惟配合本次教育體驗營主題「居家文物保存」,亦將視個別課程需求請學員攜帶居家文物參與實作,詳情見各場次介紹。

 

場次介紹

【第一場】
打開家族記憶史:居家文物研究整理篇

時間|8/30 (日) 10:00-17:00
地點|新富町文化市場 巷仔內教室 

本課程主要介紹如何用文獻及口述調查了解居家文物的背景,進而藉由實物操作,讓參與的民眾了解如何針對居家文物進行登錄與建檔,並學習運用家中隨手可得或市面可取得之材料來整理文物,幫助一般民眾了解自家歷史或先人的記憶與故事,將博物館文物保存維護的觀念落實在日常生活中。

10:00-10:10 學員報到
10:10-12:10 居家文物研究篇/葉前錦老師
12:10-13:10 午膳(學員自理)
13:10-16:30 居家文物建檔與整理篇/黃瀞慧老師
16:30-17:00 學員分享與Q&A

課程講師|

葉前錦
畢業於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現任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組助理研究員,研究領域包含典藏管理、藏品編目、物質文化研究。

黃瀞慧
畢業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古物維護研究所,現任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組研究助理,專長包含藏品管理與維護。

人數限制|20人
學員自行攜帶|家中欲整理建檔的小型文物(如,多件老照片、郵票、紀念品、卡片、信件...等,以方便攜帶為主),可於課程中實際操作。
報名連結|https://bit.ly/3eIIF93

 

【第二場】
記憶堆疊成空間:木質家具清潔篇

時間|9/5 (六) 10:00-13:00/14:00-17:00
地點|新富町文化市場 巷仔內教室 

家具,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件,經常由木質、金屬或塑料製作而成,而居家生活多數人仍喜愛以木質為主,許多家具在長期使用下髒汙或損傷,本課程帶領大家了解木質家具劣化狀況是如何產生的,並體驗常見髒汙如何動手移除,讓民眾可以從生活中嘗試預防性維護,讓自己的家具能夠長久保存。

10:00-10:10 學員報到
10:10-13:00 第一梯次課程
--
14:00-14:10 學員報到
14:10-17:00 第二梯次課程

課程講師|

張銘宏
畢業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暨古物維護研究所,現任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組研究助理,長期專注於木質與彩繪相關文物修護議題,曾參與南投明新書院、嘉義水仙宮以及嘉義城隍廟門神等木質彩繪修復案。

人數限制|20人
報名連結|https://bit.ly/2ZNiSZ7

 

【第三場】
從面連結線與點:平面紙質可控濕保護篇

時間|9/6 (日) 10:00-17:00
地點|新富町文化市場 巷仔內教室 

平面紙質和照片常常在我們周遭隨處可見,紙面上連結有許多家庭成員的記憶點,然而地處亞熱帶的臺灣,保存是否遙不可及? 本課程上午將實際示範紙張產生皺摺後,如何運用簡單的材料和步驟,帶領學員觀察不同紙張特性,體驗紙張攤平的經驗;下午課程,以博物館展示常見的相框做為實作示範,輔以適當的材料,加入材料來源與特性的講解,教導一般民眾製作專屬的可控濕保護裝置。

10:00-10:10 學員報到
10:10-12:30 紙質保存實作/鄭勤思老師
12:30-13:30 午膳(學員自理)
13:30-16:30 可控濕度相框實作/鄭勤思老師
16:30-17:00 學員分享與Q&A

課程講師|

鄭勤思
紙質修護師,現任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助理,同時負責該館的展示保存、文物科學檢測分析等工作,畢業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曾於德國日耳曼國家博物館的圖像、書籍、檔案部門實習;教學以平易近人的譬喻風格,講述有關紙張或照片的保存實務工作。

人數限制|20人
學員自行攜帶|小於或等於長15公分、寬10公分的明信片、老照片、紙片等,以平面紙質為主。完成課程後,學員可將20*15公分大小的可控溼裝置帶回。
報名連結|https://bit.ly/3houPKG

 

注意事項

  1. 因應新冠肺炎防疫,參加者須遵守活動場地之防疫規定,請自備口罩並全程配載、量測體溫、酒精消毒。
  2. 因場地空間限制,主辦單位將於活動前進行出席調查,請自行留意信箱並務必回覆,活動參加名單將依出席調查結果為準,如有釋出名額將由候補名單遞補,額滿為止。
  3. 主辦單位可依個人資料保護法使用報名者資料於本活動連絡事宜、計畫報告等。
  4. 本活動將進行拍攝錄影錄音,參加者皆視為同意無償配合辦理單位運用影音、照片、文字、成果文宣品等資料,作為營運推廣、紀錄使用。
  5. 活動場地內無設置飲水機,請自備飲用水,敬請配合與見諒。
  6. 主辦單位保留活動調整之權利。

 

指導單位|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學院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