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裏的一切,就從市場說起/孫志熙

「我喜歡市場」

不妨先從旅行說起。人人都有一套遊走城市的旅行哲學,有人首重吃與買,不能放過任何揚名國際的名店名物;有人志在朝聖古蹟、博物館,藉此登上歷史的制高點以觀測各地文化進程;我則絕對是屬於庶民市場派的──傳統市場、週末市集永遠穩坐我行程規劃的頭等席。原因呢?第一,是市場裡可見的事物都十分直接實在,沒有商品會被包裝得富麗堂皇,也沒有人會在買菜賣菜時做作裝逼,一切皆是本色呈現,是最基本的生活供需;其次,就是如諺語所說:「告訴我你吃什麼,我就能知道你是怎樣的人。」走進市場,不僅當地的風土物產、吃食特性能被一覽無遺,從攤販與顧客的寒暄問候、討價還價當中,還能看出民族人品。

「因為市場很棒」

市場,在現今人類眾多的活動場域中,是極少數能保有古代行為模式的一個──去到專屬的空間、運用五感挑選具體的貨物、向面前真實存在的賣方下單、用實體貨幣購買。由頭至尾沒有絲毫數位虛擬的成分,多麼難能可貴的「反流行」體驗。同時,市場又透過最接近自然的農林漁牧產物,召喚、提醒著都市中人對環境萬物的感知,而且它是容納並關照所有人的,這裡不採分眾經營策略,也不為特定喜好的消費者服務,任何世代、不同職業者都將在此交會,各種年齡與群體之間都有機會交流,從這個角度來看,似乎要開始體會到關於生命的深意,如此一想,自己對市場的喜愛不僅變得更有層次,也更有自信了。沒錯,若是建築景觀做為城市的「表」,是臉面,是靠規格比拚的硬道理,市場就相對是一部分城市的「裏」,是胃與心,是需要品味的軟實力。

「而且有些市場特別棒」

循著新富町文化市場的身世淵源,朝向重度影響台灣當代社會樣貌的日本方面瞧瞧吧。與我們最為鄰近的沖繩縣,果然存在可供研調觀摩的樣本。那霸市「牧志公設市場」,地標中的地標、遊客必至的觀光熱點,2016年改編自吉田修一小說的電影《怒》就在市場中取景,劇情講述酒足飯飽後的三人組,走著走著突然迷路失散,怎麼也找不回彼此。觀影當下,我極度懷疑是為求戲劇效果而有誇飾,但在去年春天,我因為電影計畫到當地進行劇本田野調查,待親身造訪那座城中之城般的巨型市場後,其動線之錯綜複雜,真的用不了多久便暈頭轉向,毫不誇張。「牧志公設市場」固然很有代表性,不過所謂特別棒的市場倒不是說它,而是位在那霸安里,更加在地,更加居民取向的「榮町市場」。

「試著把市場和電影互相結合」

兩個月前,在為「表╳裏城市─老市場的夏日電影院」尋找開幕片,進而發現2012年出品的《榮町市場有嘻哈》時,簡直要歡呼出聲,因為這部紀錄片徹徹底底呈現了我們想藉由影展傳遞的訊息──以地方生活圈為根據,凝聚社群眾人的力量,各自發揮特長來守護在地價值,同時也保持寬闊心胸,接納新血與新觀點加入。沖繩在外人眼裡是碧海藍天的度假樂島,唯有戳破表象、往裏探查,才能意識到真實情勢的嚴峻難解,所有沖繩問題,都離不開被邊陲化及政治壓迫的問題,別隨便和島民們談什麼苦難血淚,除非確定自己承受得了,這是我在實地田調中的扎實體會;而正因如此,片中的溫暖人情才更教我們動容,導演新田義貴為影展記者會錄製的留言中,提到做為外來者的自己深受市場眾人的照顧,也被他們的積極樂觀感動,於是想貢獻己力,記錄這座市場的故事。「市場就像形形色色的人們生活在一個大屋簷下」、「市場是基於攤販和客人間的對話才成立」,為振興老市場而每年組織攤販活動、貢獻音樂演出的阿婆大叔們,在影片裡道出真誠有愛的心聲,正能量滿載。當然,邀映這部影片還有一個潛藏目的,即是希望台灣與沖繩在相似的處境下,雙方能有更多理解和交流,成為實質或者精神上的支援夥伴。

「市場內的職人之歌」

新富町文化市場是日治時代遺留的產物,這層因緣,促使本次影展多聚焦在與日本以及東亞土地相關、與我們自身較貼近的議題,影片分類為兩個單元,一是對市場商品生產者的近身觀察「職人之歌」,這個命名原本相當直覺性,最後卻無巧不成書似地,來自印度的《農莊曲調》、日本的《海女:比海還深》、台灣的《時間的肖像》,竟都不約而同出現歌唱片段,甚至連歌曲都是同一首!(童謠〈浦島太郎〉)。《農莊曲調》記錄的是人種、宗教、語言皆與印度主流相異的北印那加蘭邦,那裡遺世獨立的農耕與農歌生活,其環境之原始,民風之淳樸,必讓都市人大感震撼;《海女:比海還深》的葡萄牙女導演,透過非侵入式卻又極度親密的鏡頭凝視,向觀眾展示志摩半島上歷史悠久的職業「海女」;以「觀察映畫」聞名的紀錄片導演想田和弘,最新作品《港町》去到母親生長的瀨戶內海小漁村,並刻意將畫面去除有「日本愛琴海」美稱的豐富色彩,反倒用力道懾人的黑白攝影,記述島上已近遲暮的時光及生命。有人以生產維生,有人則以吃食為職,兩部關於美食評論家的影片《金牌吃貨的美食聖經》與《沖繩豆腐之戀》,皆強調了美食料理中蘊含的情感與文化脈絡。
    

「市場外的城事圖像」

另一單元「城事圖像」,說穿了,就是願能為隨時浮動的城市狀態留一念想,時代變得太快而且還會更快,在這樣飛也似的劇烈變遷中,人心何以安放?在國際間屢獲大獎的紀錄片《又一年》,便是在一個農工家庭中架起攝影機,連續一年,每月記錄一頓晚飯時間,家庭場景紋風不動,但從對話中卻能得知家庭成員流離顛沛的經歷;《你往何處去》全片假行車紀錄器之眼,穿梭過香港的日與夜,搭配各組人馬的聲音對話演出,魔幻演繹城市發展史的前世今生;《煤市街》是在數位攝影機普及後不久的2006年拍攝,時值北京奧運前大興土木的都更黑暗期,捲入拆遷爭議的釘子戶們,從導演手中接過媒體時代的權柄──攝影機,進行當事人日記式的發聲紀錄,亦是十二年前一次革新的創作實驗;《城市的十五個片刻》遊走全球三大洲之間,以一則則輕薄短小的書簡形式呈現,蒐集成七座當代城市的場景圖鑑;在過去,我們知道市場除了是民生與經濟聚落,別忘了它也是地方的信仰中心,《看不見的台灣》便進入宗教範疇,超越可見的三維空間直達天界層級,在人間與神間轉換觀點,試圖讓社會大小問題獲得圓滿處理。
    

「想傳遞的訊息都在片單裡」

本文寫在「表╳裏城市─老市場的夏日電影院」開幕之前,可以被視為一篇節目觀賞指南,同時也要提醒諸位,為期24天的影片映演中,每部長片各有兩場放映,假日場次加碼搭配名家映後座談,還有每日定時輪播、免費入場的短片特展,兩個選輯內共九部短片,然場地座位有限,請務必提前安排您的看片行程。

如能藉本次影展選片,將市場的迷人魅力,以及任何有意思的概念想法帶給各位觀眾,將是我們備感榮幸之事。

文/一顆星工作室共同策展人  孫志熙
圖/表╳裏城市─老市場的夏日電影院參展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