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紙質或照片,常常出現在你我家中,紙面上承載有許多個人、家庭成員的記憶與故事,「物的保存」之於「記憶的保存」,有其必要性與重要性;臺灣地處亞熱帶氣候,時常高溫高溼的環境,對於紙質文物的保存很有挑戰。然而,保存是否遙不可及?透過在新富町文化市場所舉辦的「新富共學 x 文資學院:我家也有博物館」課程,本篇文章將重點講述紙質文物在居家保存的基本概念,供相關居家保存的需求者作為參考。
首先,有關紙質材質的保存概念,藉由「理解」紙質的材質特性,運用基礎通用的原則,才能在往後面對不同類型的紙張時,調整相對應的保存方式,以下將原則分三項說明:
一、保存環境
有別於博物館基本常見的保存環境,例如防震防水患的空間、24小時恆溫濕度控制、降低光源干擾、優良氣密性的典藏設備、保全監控機制、風險災害管理等,居家則不盡然有上述條件,通常不具有國家級的資源,然而對於個人生命史或家族而言,保存個人與家族記憶重要的物證,卻是大家共同的目標。
基本的保存原則,是隔離有害的環境因子─蟲菌、光害、污染空氣、灰塵、高溫高濕,亦是延續文物生命的最有效辦法。在臺灣,因為濕度長年多在70%以上,對於紙質文物是最大的挑戰,將文物放在防潮櫃,濕度調整在50-55%RH,是最快與有效的方法,但要留意存放位置,應盡量遠離散熱的機芯處。
此外,良好的持拿與使用習慣,選用NBR材質手套或徹底清潔雙手,減少接觸紙張表面頻率降低損壞風險,對於居家保存來說,也是相當重要。
二、文物特性
紙張的製作材料為纖維,可能是麻布或植物纖維所構成,環境中的溼度若過高,將易發生「水解反應」,造成紙力降低;另外,「木質素」是造成紙張日後產生黃化、脆化的最大關鍵原因,報紙就是一個最常見的例子。而常用於記錄家族影像的照片,依不同製作方式與材料,又分為蛋清照片、火棉膠、氰版照片等,以臺灣居家常見的明膠銀鹽為例,作為黏著劑的明膠與保存的環境溼度密不可分,明膠正是常用於烘焙材料或軟糖的原料,具有遇水軟化與溶解的特性,因此,環境溼度升高,明膠層易與保存材料沾黏。
此外,紙張與媒材具有不同吸水性,媒材分為油性或水溶性,即使是簡單的「加濕攤平」步驟,都有可能對紙張及媒材造成傷害,唯有經過點狀的「測試」,才能避免在修護過程產生意外狀況。
三、保存材料
有關於和文物接觸的保存材料,經常是民眾認為居家保存中最不易跨越的門坎,因為「無酸」或「博物館等級」等關鍵字,確實較不親民。但其實,生活周遭中確實存在一些平民級材料或工具,等待我們去挖掘,或許部分實際效用不及博物館等級的材料,但價格相對親民、且易取得,有時,甚至有比修復用高貴工具還易操作的驚喜,只是需要時間與心思比較及找尋。本文列舉一些挑選原則,供民眾尋找時作為參考:
(一)材料、成份單純
就如醫師建議、保健文章常談到,人若早睡早起、多吃蔬果、運動,不吃油炸食品、不菸不酒,則較容易延年益壽,文物亦同,少接觸不良因子,便有益於保存。以博物館常見保存、支撐紙張使用的無酸紙卡紙板(unbuffered mat board)為例,其為100%棉花纖維,因為成份單純且不含木質素,因此常使用作為保存材料;此外,報紙或部分易泛黃的紙張或書籍,其本身紙材可能含有木質素(pH值通常為酸性),在保存上則會特別選用含有鹼性儲存物的紙張,藉以酸鹼中和。然而織品或照片,因材質特性(如蠶絲)含有蛋白質,則不適合使用含有鹼性儲存物的紙張。換言之,根據不同文物材質與特性,選擇相應適合的材料,或經實驗分析、研究文獻等,都將有助於不同材質文物的穩定保存。
(二)紙質保存材料
以中性(PH值為7)為原則,應不含酸性物質及木質素。
(三)塑膠材料
保存材料選用PP或PE材質,接觸使用矽膠或NBR,成份皆相對穩定,勿選用PVC(聚氯乙烯,含塑化劑) ,PVC材料的毒性極強且不穩定,因此製造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添加劑,且在日後仍會釋出添加劑。
(四)保存殺手
容易取得用來加固的黏著劑,例如膠帶、三秒膠、白膠等,或是常見到的護貝、自黏式相本,都會造成不可復原的傷害,則應盡量避免。
而上述所提的保存環境:「將文物放在防潮櫃,濕度調整在50-55%RH」的原則,假使居家想保存的紙張數量不多,或是家中無法購置防潮箱等,基於以上考量,則有了以「製作密封包」作為解決方案的想法。「密封包」,是在博物館展示文物時,在畫框或相框中,輔以適當的調濕及密封材料,既能吊掛於牆面,又不受外界環境濕度波動的一種作法,而借重博物館常用的作法,藉以打造居家專屬可控濕保護裝置,將是一個「不需插電的防潮箱」。以下則詳述材料、流程及各階段圖解。
一、材料與工具
(一)材料
(二)工具
二、流程
(一)製作護角(詳見下方圖1「護角」製作圖解)
- 取無酸紙或聚酯片(Mylar®),視文物畫面比例,裁切成適當寬度,常用約為1~2公分左右不等。
- 摺角。
- 在背面黏貼上無酸雙面膠。
(二)固定作品(詳見下方圖2「固定作品」圖解)
- 將作品置中放置,可以小紙鎮或重物隔紙重壓以固定。
- 放入護角。
(三)組合(詳見下方圖3「組合放置的順序剖面圖」圖解)
依序放置各材料,盡量在溼度低的季節操作。
(四)包覆製作(詳見下方圖4「包覆製作」圖解)
- 將最下層的神奇封塗刷無酸壓克力膠,並等待乾燥成膜,將呈現透明(未乾時為白色),無酸壓克力膠必須等待成膜後,自外部加熱熨燙方可產生黏性。
- 建議從長邊開始,將神奇封向上折起後,從側面以小頭熨斗熨燙加熱神奇封,以進行包覆製作。
- 遇到四角多餘的神奇封材料時,可選擇將其交疊燙起(類似包裝禮物的概念),或是以剪刀在折線處剪開後再黏貼包覆,但要特別注意,包覆後不可有空隙露出,否則將影響密封性。
三、各階段圖解
(一)護角製作
(二)固定作品
紙張以重物或紙鎮固定後,放入護角。
(三)組合放置的順序剖面圖
(四)包覆製作
(作者為新富町文化市場學校「我家也有博物館」居家文物保存教育體驗營─從面連結線與點:平面紙質可控濕保護篇 之授課講師)
文/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修護師 鄭勤思
圖/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