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家中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長輩留下的物件與資料,例如老照片、家族文書、古董家具、珠寶首飾、書畫作品、履歷證照…等,這些重要的物件與資料該如何整理與研究,才能將重要的資訊記錄下來,進而為傳家寶訴說背後所隱含的精采故事與家族記憶?
以下介紹5個居家文物的基本研究方法與步驟,提供給有心整理家中重要物件的人參考,以保留前人留下的歷史與記憶。
步驟一、整理與分類
首先騰出一個小空間,將長輩留下的物件與資料一一檢視、篩選與分類。開始可依照物件所有者或來源進行分類,例如父親、母親、祖父母、外祖父母等等。其次可依照物件與資料的類型進行分類,例如照片、日記、書信、家譜、帳單、票券、生活用品、書籍、服裝、首飾、個人嗜好品、紀念品等,一一區分開來。同一類型的物件或資料,可再依照時間的早晚排序分類,例如分成幼年、小學、國中、高中、大學、工作、成家、中年、老年等幾個時期。物件與資料的整理與分類有助於了解內容形態、數量多寡、彼此間的關係,並釐清未來想要深入處理的方向,可方便快速查找。分類整理的過程可能要重複多次,若某一類別的物件或資料數量特別多,則可以再依據內容細分成小分類,直到覺得適當足夠、或不想再細分為止。
步驟二:物件觀察與研究
物件的觀察研究有助於從現有物件當中找尋可用的線索。仔細觀察每個物件外表直觀的資訊,儘量整理出物件相關基本資訊,例如:物件的名稱、物件來源或取得方式、創作者或製造者、創作地點或製造地點、創作、製造、或使用的時間、物件最初製造或使用的目的或功能、原來的所有者如何或從哪裡取得物件、物件過去的所有者是誰?他們如何取得?何時取得?
以文字書寫的物件必須仔細閱讀內容,內容涉及的人、事、時、地、物等訊息都是閱讀與記錄的重點;器物類的立體物件則可先觀察外觀特徵,例如顏色、尺寸、形態、材質、保存狀況、落款、印記、工藝技法、使用方式等。如此哪怕是一張褪色泛黃的老照片、一件使用多年的生活用品也可以藉由仔細觀察「讀」出很多細節。
步驟三:文獻資料調查
文獻資料的調查與梳理可以協助理解與補充物件或物主的相關背景與脈絡資訊,一般研究居家文物可參考以下幾類資料:
一、實體文獻資料:
可至圖書館、檔案館查詢圖書、期刊、報紙等相關主題出版品。一般居家文物多與地方史、家族史相關,因此除了可查找相關的研究專書與論文外,還可查詢地方志書與人物志。
- 地方志:
內容多描述各地區的疆域、氣候、山川、物產等地理資料,也涵蓋人文歷史方面的記載,如戶口、人物、賦稅、藝文等,在許多不同研究領域都被視為珍貴的學術資料。近年來陸續出版地方志以及相關區域史的研究,其中有諸多對於地方家族的描述,對於家族史的了解頗有助益。 - 人物志:
一般方志中會有的人物志、列傳外,日治時期亦有出版介紹相關人物的著作,例如《臺灣官紳年鑑》、《臺灣人物誌》、《臺灣的事業界與人物》等,收錄許多日治時期的地方仕紳、名人、企業家、街庄長、評議員等,並詳實記錄這些人物的簡歷、生平重大事蹟與貢獻,這些資料可作為家人小傳的參考工具書。
二、數位資料:
拜科技發達所賜,現今有許多實體文獻資料皆已數位化,可以透過網站搜尋引擎查詢得知。除了上網查,也可以到圖書館、檔案館所建置的電子資料庫,輸入關鍵詞或類別搜尋,可以查閱到許多不同類型的研究成果。常用的電子資源有:
-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ndltd.ncl.edu.tw/cgi- bin/gs32/gsweb.cgi/ccd= zYYK_Q/webmge? mode=
basic - 國家圖書館「臺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
http://readopac.ncl.edu.tw/nclJournal/ - 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系統」
https://tm.ncl.edu.tw/index - 國立臺灣圖書館「臺灣學研究中心」
https://www.ntl.edu.tw/sp.asp?xdurl=onlinesign/onlinesign.asp&mp=5 -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
http://archives.ith.sinica.edu.tw/resources_list.php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數位資料庫
http://mhdb.mh.sinica.edu.tw/ - 文化部典藏網
https://collections.culture.tw/
三、家族文物與文獻:
家中特定類型的物件也可作為居家文物的背景參考資料,常用的有:
- 祖先牌位與墓碑:
通常祖先牌位與墓碑上會書寫堂號、祖籍地、設立的子嗣姓名與年代,可作為找尋家族根源的初步線索。 - 家譜或族譜:
家譜或族譜可做為了解家族來源、世系分支關係的參考資料。 - 家族鬮(ㄐㄧㄡ)書:
即家族分家的文字紀錄,鬮書本身除了記載各房同宗姓名外,更會提到父祖輩創業的經歷及過程,以至於到鬮分家產的原因及理由,可作為了解整個家族的興衰或者是開支散葉的見證。 - 戶口名簿與戶籍謄本:
戶口名簿的資料可建立家族發展的歷史脈絡,因此對家族史研究而言是第一手史料,特別是日治時期的戶籍資料,可至戶政單位申請影本得知相當精確可靠的祖先資訊。 - 官方文書:
例如詔書、諭示、派令、薪資單等官方發給的正式文書,可作為祖先在過去曾經的事蹟佐證。 - 土地買賣與租賃契約:
一般的土地、租約、房產契約中,除了買方與賣方外,還會有見證人及代筆的中人,關於買賣的標的物則會註明其範圍、特色、價錢等,另外對於賣方的出售或者是買方的購入理由也都會詳實的記載。透過土地買賣與租賃契約,可以進一步釐清家族史中的人地關係。 - 私文書:
例如託孤字、改嫁字、貸借字、番字契、商事契簿、合婚八字、祭祀公簿、訴訟書、帳冊等,透過這些民間正式與非正式的契約,往往能看到當時的人際互動以及社會條件對於個體的影響為何,對了解家族背景資料亦有所助益。 - 履歷書及個人證件:
履歷書或個人證件可以透露出個人出身背景、學經歷、社經地位等,蒐集完整並依照年代排序,可呈現出家族人物的個人生命歷程。 - 個人日記:
一般日記大多是作者對日常生活的敘述與紀錄,通常針對家庭、工作、人際互動等部分著墨較多,除了作者主觀見解外,也可能紀錄家人間的感受,可透過文字紀錄了解個人生活樣貌。 - 家族照片:
包括個人肖像照、家族照、結婚照、生活照等,照片忠實的反映出攝影當下的歷史環境,藉由對照片的分析、詮釋,加上長輩的口述比照,可使後人對於家族史更加了解。
步驟四:口述訪談
有時候文獻資料蒐集成果不如預 期順利,就需要透過長輩的口述與回憶來復原過往的歷史輪廓。因此如果長輩或物件的所有者還健在,就可以直接詢問長者有關物件的來歷、使用的歷程等,物件相關的人、事、時、地、物等資訊,都是可以詢問的起點,詢問的結果最好用紙筆或錄音筆將口述訪談所得之資訊一一記錄下來。例如一張老照片,可以詢問這照片中的人物是誰,何時拍攝的,拍攝的地點在哪裡,為什麼會拍這張照片,有沒有其他相關的記憶或故事。若受訪者不清楚,可以再詢問其他能找到的親友,獲取其他資訊,若知道拍攝的地點,也可以到長輩曾經去過的地方走訪,這樣慢慢把資料補充齊全。
口述歷史在歷史學的應用主要用於補足文獻、史料上的不足,使歷史較為貼近真實狀態。對於居家文物而言,口述訪談對於缺乏文獻記載的家族是相當重要線索與資源。由於口述訪談資料常受到當事人的觀感角度、記憶清楚或模糊等諸多原因,有時候會產生和事實有所偏差的狀況,因此建議採訪者不可完全盡信,最好再與當時歷史背景、文獻研究資料交叉比對,或是參酌其他關係人的訪談結果來確認真實性。
步驟五:記錄與寫作
在蒐集眾多居家文物的資料與線索後,可彙整成更深一層的意義和故事。想想為什麼這個物件對你和你的家人來說很重要,花幾分鐘的時間思考一下這個文物、家人的談話與故事,以及你個人的想法。藉由文字寫作可記錄個人附加到特定物件的意義和情感。寫作的方式可朝以下幾種方向書寫:
- 物件記憶式寫作:
主要以物件為主,記錄物件來源、外觀描述說明,物件的所有者或使用者介紹,物件的使用歷程、感想、特殊經歷或記憶,以及作者對於物件的感受與想法。 - 個人生命史式寫作:
以人物為主,完整介紹個人姓名、生卒年、出身、居住地、原生家庭父母、兄弟姊妹等、童年生活、成長經歷求學歷程、職業、工作、戀愛、婚姻、中壯年家庭生活、子女、老年生活、退休等。 - 家族史寫作:
以家族為主,介紹家族起源、居住地、世系發展等,以及家族與當地社會之關係,家族中的大事(如遷居、分家、置產、售地、婚嫁、死亡等等)、雙親、兄弟姊妹與自己。搭配圖片、照片、地圖、祖先照片、地方古蹟照片、世系表等佐證,更容易令讀者理解。
代結語
家中流傳下來的古物,是屬於個人或家族的珍貴遺產,為了記錄與保護我們身邊具有價值的文化資產,居家文物的整理與研究即為重要的基礎工作。若能針對居家文物進行完整清查、建檔與調查研究,不但可以盤點與認識家族文物的價值與重要性,更能進一步保存重要的個人或家族共同的生活記憶。
居家文物不一定要非常昂貴、或必須年代久遠、或是一定得是傳世珍品,它可以只是一件小物件,但對你自己或家族而言有著重要的價值與意義。無論是什麼,紀錄與保存居家文物,可以對物品本身,甚至是你的家人和你自己帶來新的理解。因此居家文物可說是「歷史的通道」,可以幫助我們深入了解我們的家庭成員和祖先的生活,甚至是我們自己。希望每個人都能夠應用上述5個簡單的研究方法與步驟,妥善保存家中流傳下來的物件與資料,並發掘自家的文物價值,為傳家寶訴說精彩的故事!
(作者為新富町文化市場學校「我家也有博物館」居家文物保存教育體驗營─打開家族記憶史:居家文物研究整理篇 之授課講師)
文/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典藏組助理研究員 葉前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