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側記|承襲老屋精神的創新經營──恆春信用組合、合習聚落

老屋對於地方來說,本質上是作為空間的載體,為了滿足需求而存在於當地;當老屋的原始機能隨著時間被淘汰,它也有百種活化的方法,然而能長久經營的關鍵,在於對在地歷史、與在地連結、文化深度上的著力。

除了去想「老屋可以做什麼?」,更可以試著去看「我們的社會需要什麼?」。將老屋作為地方問題介入的媒介,讓老屋在這城市之中的價值與意義,不只是作為一個外殼,而是能像城市的縫補,讓我們所身處的環境更加完整。

王重喬為恆春信用組合的共同經營者,和夥伴以「分食共生」的商業模式經營老屋;甘樂文創的林峻丞,在老屋創立合習聚落,藉由多元的發展,包含飲食、工藝、文旅等,透過社會企業的實踐,建立社區的支持系統。兩者與在地的連結深刻,複合式經營著老屋,擔起社會責任,將商業利潤投入於地方的需要上。而如何與在地連結?即在於對地方投入多少認同。

王重喬─恆春信用組合:不定義老屋,讓空間具有實驗性

2015年時,王重喬在恆春創辦設計公司,跟林毅璋建築師事務所合作,致力於探討空間與自然環境、恆春古城、舊建築之間的關係與可能性。恆春信用組合先前是一間咖啡廳,常去光顧的王重喬,在咖啡廳結束經營後,與同樣為老顧客但不同背景的人合夥,讓恆春新用組合以新的樣貌重新開張。

「不特意去定義老屋的功能」是他們前4年的經營主軸,為了讓空間的使用具有各種可能性。從先前咖啡廳的經驗再加上各自的市場觀察,發現現今的創業率很高,但店面經營的壽命卻相當短暫,器具、資金、時間在這過程中被大量消耗與浪費;因此,恆春信用組合以「品牌孵化」為出發點,從「時間」下手,藉由「分時共生」的方式經營。

 

恆春信用組合共兩層樓。二樓為充滿一個個帳篷的住宿空間,命名為「信用帳」,呼應銀行「帳」的特性,以住宿為主,但搖身一變也能為市集商業所用。一樓為餐飲功能,「分時共生」的模式實踐於此。同一個空間邀請不同想法的創業者,分別在不同時段經營各自的事業,如現階段從早到晚為咖啡廳、餐廳與酒吧,有時也會安排課程活動,與在地創作者、工藝師合作,讓恆春信用組合成為當地人才交織的節點。過往恆春多作為旅客到墾丁途中的中繼站,恆春信用組合的經營方式,讓更多人願意駐留恆春,且不容易受觀光人潮影響而有淡旺季之分,因為不只僅有觀光客,還包括在地人皆為客源之一。

二樓帳篷式的居住空間,與交流休息用的小閣樓(提供/王重喬)
 

當時為了規劃經營方向而開始作相關研究,卻發現恆春信用組合的歷史材料,不足以讓他們找到其在當地的獨特性,也一直深陷於它作為「銀行」的功能與特質,挖掘不到這棟老屋更多的故事;後來試著走進街坊巷弄,探尋在地人與這間信用組合的情感記憶,才因此連結到「瓊麻」這個產業以及周圍的電影娛樂事業。「這棟老屋不是單獨存在,而是跟整個恆春鎮是有關連的,沒有這樣的連結,就無法將故事延伸出去」王重喬分享著。了解這個場域和在地連結的深度,才有更多資源能繼續發展更多想法或活動。老屋因為地方文化而有了價值,就不容易受價格影響而消失,留下來才有機會創造新的意義。

保留原始建築痕跡,再加上經過文史調查後,能展現場域歷史記憶的物件。(提供/王重喬)
 

 

林峻丞─合習聚落:藉由老屋承載社區的支持系統

「過去都在談返鄉,但很多是不知道社區的問題、社區的資源是什麼,因為與社區的連結是斷裂的」,林峻丞作為返鄉青年回到三峽,了解到三峽在城鎮快速發展、文化沒落、產業斷層之下,隱藏著吸毒人口多、弱勢族群、環境污染等地方問題。他思考著,自己期望給予後代什麼樣的環境?可以什麼樣的方式面對這塊土地?

離開家族事業後,2010年林峻丞成立甘樂文創,著手在地的兒少議題,希望藉由教育與陪伴,影響家鄉的社會環境,除此之外,還包括舉辦藝文展演活動、文創產品販賣、串連在地品牌發展觀光、餐飲服務、採集地方故事發行雜誌等,以社會企業的型態經營,達到「與社區共好」的目的。

林峻丞常笑說「沒錢有沒錢的作法」,在沒有太多資金的情況下,常因緣際會找到老屋作為基地。2014年,「小草書屋」在市中心一個曾是快炒店的老屋中萌芽。先歷經了一番苦力,和夥伴們徒手清除水管裡的油垢,填補地下室的漏洞,解決老屋長年積水的問題;再開始與學校輔導室合作,將有需求的學生引薦至書屋,並號召不同領域的朋友共同設計課程,培養孩子的多元興趣與能力,從中彌補缺憾,建立成就感。

與此同時,林峻丞成立了非營利組織──台灣城鄉永續關懷協會,將甘樂文創的盈餘投入於協會的運作,一方面讓資金流向更透明、清楚,另一方面在這兩個不同特性的組織相輔相成之下,才能持續進行社會公益的實踐。

林峻丞在2016年與另一處的老屋──愛鄰醫院相遇,基於種種經驗的累積,他決定擴大成立「青草職能學苑」。與教育局合作,將他們技能學習的課程接連正規教育制度,讓孩子上課的成績能受到教育局的認證;同時利用其他空間邀請在地職人進駐,協助產業轉型與行銷,發展商業模式,也和他們搭起夥伴關係,共同協助社區孩子進行職能訓練與實習。進而培養人才回流的機制,讓在地的文化行銷扎根,形成現今的「合習聚落」,建立社區的支持網絡。

就如醫院包容各式各樣的病人,合習聚落重新喚醒並凝聚在地人的能量。(提供/林峻丞)


「其實甘樂在做的事情,很重要一點是怎麼樣讓生命去影響生命,用生命去改變生命」。老屋對於林峻丞來說,能夠作為串連社區力量的基地,重新創造家鄉發展的可能性,培養孩子有留鄉的能力,幫助孩子認識自己腳下所踩的這塊土地,同時也賦予了老屋新的生命與意義。

老屋經營:因社會責任與在地認同而能永續
回過頭看,恆春信用組合與合習聚落帶給我們的重點其實不是老屋:空間在當代為了解決社會與地方問題被賦予了功能及角色,組織的營運模式,讓人能夠在此凝聚、向外串連。老屋永續經營的成功失敗,種種關鍵還是在於老屋中的「人」。

榮芳杰老師分享他對於臺灣老屋活化的觀察,大多從餐飲業開始,餐飲業可以作為起點,但要能夠「永續經營」,需要向外探尋老屋與在地的連結;對於地方有一定的了解以及情感交流,才會進而對老屋甚至自己的文化感到認同。看到當代與在地的需求,即越能強化老屋保存與活化的理由。

(本側記為「新富町文化市場學校」計畫下的「與老房子共生」系列講座論壇之一,邀請到榮芳杰擔任主持人,從老屋的修繕、經營、到產業再現三大主題,和各個主題下的老屋主人,一起探討老屋與地方如何共生共榮。)

圖文/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

特別感謝

恆春信用組合|王重喬
合習聚落|林峻丞

相關連結

恆春信用組合|https://www.facebook.com/Cafe1918/
合習聚落|https://www.thecan.com.tw/tw/village

 

延伸書目

陳國慈總策劃(2019)。老屋創生25帖。臺北市:遠流出版。